2025-06-念头通达
1. 念头通达
第一,”我不会再去读博了“。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我个人曾经挺想读博的,哪怕是在工作两三年后,我依然有还经常幻想着自己可能某一天就辞职读博去了,因此我总是和点点(崔同学)说,我想去读博,而点点也总是很赞同。但是某一天,我和点点说,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提想去读博的事情了,这是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中🧠,”oh, 原来我已经不再想去读博了“。
第二,”研究/探索性工作不再是我的追求了“。我在工作中一直怀有这样的想法:如果我可以去做研究性工作,我觉得会很快乐。这样我可以在某个研究部分上班,每天上班就是看看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新奇的研究,幻想着有朝一日我能为之添上一笔。是的,我总是这么想,而这周三(07-02)晚上坐在回家的车上,一个全新的念头出现在我的脑中🧠,”我之后的工作不会再把研究/探索性工作当做我的追求了“。
第三,”让人幸福的工作一定是存在的“。我很喜欢读别人的博客,见过很多人描述自己工作时两眼放光的样子,尤其是那些【自由工作者】[1]。我也很喜欢听播客,近期更是喜欢听各种创业故事,每个人都在上面高谈阔论,描述自己或宏伟、或动人的愿景。除去表演成分,他们工作大概也是比其他人更幸福了的吧,所以我想,让人幸福的工作一定是存在的[2],我新的目标就是找到这样的地方。
2. 工作
不单独聊 6 月工作,而是从 25 年 H1 工作整体谈起,自我评价「超出预期」🤣。这两个 Q 主要在 Agent 的落地相关的工作,写了不少的 Prompt,但所幸在多个场景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,并且在变换交接过程中保证了业务没有掉在地方,不仅维持了系统的运转,还在不少新场景有了落地。这里有一些新的思考。
2.1 平台化
工作不应该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,如果能快速帮助到别人更容易产生价值。这里举个小例子,Agent 落地一个业务已经要花费很多时间了,这个时候想要扩大影响力,肯定是需要在更多业务上实验。这时候有两个方法:
- A. 纯场景迁移,在各方压力下费力支持新业务。
- B. 平台化,提供产品化能力协助其他场景落地。
B 可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,这个时候多投入半个人力,就能撬动更大的杠杆;而在 Q2 的时候就做了不少这样的事情,因此我个人觉得是整体提效,为未来统一接入提升基础。
2.2 乐观心态
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,上午对完 Q3 规划,下午就说不用做了,需要做一些业务调整。而我要做的新业务有两个选择:
- 迭代路径更清晰的业务 A,但是整体业务空间也相对较小,持续两个 Q 的迭代可能性较小;
- 完全未知的高难度业务 B,但是整体可做空间相对较大,现阶段模型能力做出来的就是一坨,未来有一定的可能会做迭代。
我以前会选择 A,模型在运行过程中有大量不可预测的行为,Production = work.all() 而不是 work.any(),有人看到 Twitter 或者公众号的 showcase 就觉的 LLM can do everything,我还曾经为此苦恼。
这次我选择了 B,因为我想乐观一次,模型有时候很蠢,可能一些简单的 CASE 都做不出来,但是 LLM 有时候又很强大,经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;并且模型是会持续迭代的,下一代模型的升级也许会超乎想象~
3. 其他
- 剁手买了个 Mac mini4,花了 5k 多,纯消费主义,就是想花钱了,以后得克制。
- And 发现大家还真挺喜欢找我借钱的,难道就是因为知道我比较节约吗?
- 做视频动力稍有不足,虽然也有不少感谢[3],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平台上点个赞、GitHub 点个 Star 都非常吝啬。
- 后面还是要内化成自我提升法门,靠虚荣心不长久;适当商业化刻不容缓,不买流量完全没人看了